“上焦出于胃上口,并咽以上,贯膈而布胸中;中焦亦并胃中,出上焦之后;下焦者,别回肠,注于膀胱而渗入焉。”在中医看来,人体分为上焦,中焦和下焦。三焦的位置在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。
一般来说,我们在生病的时候,讲究对症下药。如果是上火,那就降火;如果是着凉,那就驱寒。但是,有这么一种情况:一开始觉得口干舌燥却又腿脚发凉,后来就开始出现口腔溃疡,眼睛发干发红,大便拉稀。这个就很奇怪了,看着好像是上火导致的口腔溃疡,但是却还伴随着拉稀,这又像是着凉。这到底算是火大啊还是受凉啊?
如果按照上火来治,可以用黄连来降火,可降了火,却发现手脚更凉了,大便拉稀的症状也更加严重。这时候如果再用温热的药物来治疗受凉的症状,上火又开始了。
老中医来告诉大家,这是由于中焦不通,导致的上热下寒。治疗这种病症,首先要做的就是调理中焦,只有中焦通顺了,病症才能得到解决。当中焦不通的时候,上焦的气机不能及时地向下运行,就会导致上热,出现口渴,干咳,口腔溃疡等症状。同时,气血无法运行到下焦,就会导致下寒。
我们在形容一个人有精气神的时候,会用“中气十足”来形容。中气,由人的脾胃而生。而脾胃,正是属于中焦。正常我们体内是火气往上升,水往下沉。然后通过中气来调节运转,将火往下沉,来温养下焦的肾脏;水往上升,滋养心火。三焦之所以能够正常运行,主要就和人的中气有关。
所以,针对中焦不通,导致的上热下寒问题,首先要做的就是调养脾胃。脾胃好,中气才能足,三焦才能连贯起来,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。
针对脾胃虚弱,经常会出现腹胀,腹泻的人,平时可以以肚脐为中心,沿着顺时针的方向用手掌不断地揉自己的腹部,大约重复20次。不仅可以养脾,还能促进消化。不过,孕妇及经期的女性不建议使用这个方法。
还有一种调理三焦的方法,就是老祖宗们流传下来的一套健身功法:八段锦。其中的第一段“双手托天理三焦”,就是专门针对调理三焦的。而且这套动作非常的简单易学,也不需要准备什么器材,男女老少都可以学习。
首先将两脚分开,与肩同宽。双臂从体侧缓缓地向上,举到头顶时,双手十指交叉相握。翻转掌心朝上,让双臂充分向上伸展,向我们平时伸懒腰一样。这个时候,把头慢慢抬起来,眼睛看着手,缓缓吸气。然后再把手心向下,在身前落到胸口处后,缓缓地呼气,双臂慢慢的回到两侧,然后再次重复四到八次。在做这套动作时,可以减小内脏对心肺的挤压,促进血液流通,改善腹腔和盆腔内脏的血液循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