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社记者
夏季来临,老人和孩子比较容易受到暑热的侵扰,想请问中医专家,有哪些简单易行的养护方法可以帮助老人和孩子更好地进行养护,以此来预防一些常见的夏季疾病。谢谢。
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医师
黄亚博
首先非常感谢您对老人和孩子的关心。总的来说,中医认为夏季是暑邪当令,大暑节气主要在“中伏”阶段,已经到了盛夏,酷暑炎热,容易耗气伤津,因此民间就有“暑天无病三分虚”的说法。这时的养生应该清热祛暑和益气养阴并进。
老人、儿童和体虚气弱的人群最难抵御酷暑,大暑时天气最为闷热,经常出现“桑拿天”。闷热天气空气中湿度增高、含氧量降低,容易出现头晕、心悸、胸闷、大量出汗等症状,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少出门,少在户外活动,即使出门也要尽量避开高温时段,不能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,防止中暑等问题的发生。起居方面,要夜卧早起,规律和充足的睡眠很重要。
中医强调“未病先防,已病防变”,要做好夏季多发病的防治。比如腹泻,夏季是腹泻最容易发生的季节,一是由于贪凉饮冷,损伤脾阳,导致脾胃虚寒;二是因为暑湿过盛,湿邪外侵,损伤脾气,导致湿浊内盛。夏天脾胃运化功能减退,往往食欲欠佳,饮食方面要特别注意养护脾胃,以清淡和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,应该补充优质蛋白质,比如新鲜的鱼、虾、鸡肉、鸭肉等。平时吃点绿豆、莲子、冬瓜、丝瓜等清热解暑的食物,晚上喝点粥,既能补充一天耗损的元气,又容易消化吸收,如小米南瓜绿豆粥、银耳莲子粥、薏仁芡实粥等,以清为补,增强体质。同时可以适当用点生姜、陈皮,有助于调整脾胃功能。少吃刺激性和难于消化的食物,生冷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。当然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更是前提。谢谢!
光明日报记者
请问,大暑节气,我国主要有哪些天气气候特征?往年大暑期间较容易产生的极端天气有哪些?公众又应该如何防范呢?谢谢。
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、中国天气·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副院长
宋英杰
谢谢光明日报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。其实您提出的是环环相扣的三个问题。首先,大暑这个节气,全国总体天气气候特征是全国气温最高、天气最热的一个节气,排在二、三位的一般是小暑、立秋,大暑无疑是遥遥领先的。从气候平均值来看,大暑期间全国平均气温为22℃,全国平均最高气温为34℃。
分区域来看,比如说南方地区,大暑节气时段是阳光最炽烈也是高温最盛行的时段,各大"火炉"城市炉火最旺的时候,并且是最容易出现40℃以上酷热天气的时段。华北、东北同南方不太一样,是多雨多雷暴,正好是我们经常说的“七下八上”防汛的关键期的主体时段,相当于是雨和热气候风险高度同步叠加在这一个节气之上。比如说西北的大暑是干热、暴晒、少雨的。总之,大暑是一个凸显气候极端性的一个节气,也正因为如此,各种灾害多发。哪些是常见的呢?一个是台风、一个是暴雨,一个是高温热浪,并且还容易出现风暴潮、山洪、泥石流、山体滑坡、还有城市内涝、农田渍害等衍生灾害,还有因为长时间的高温少雨所造成的伏旱,也就是南方的节气谚语经常说的“小暑雨如银,大暑雨如金”。
那么多样的灾害如何防范?这时候预报预警是非常多的,接收到每种预警,有相应的防御指南。高级别的预警,比如红色预警、橙色预警,还会有当地政府启动的防御的预案。
我们再说大暑时节,今年华中、华东、西北,包括四川、重庆在内的西南部分地区有可能出现阶段性的高温天气。针对高温天气,无论是施工作业,还是中小学暑假的旅游出行,都需要做好防范,防暑降温。谢谢!
总台中国之声记者
连续的雨天之后,居民应该如何有效清洁环境,预防常见的一些传染病?谢谢。
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
常昭瑞
谢谢您的提问。目前,多地出现多雨季节,连续降雨之后,会面临着居室进水、墙壁损毁、家具被浸泡,积水增多、蚊虫孳生等问题,有针对性地开展室内外的环境的清洁与预防性的消毒,能消除健康风险。具体建议如下:
一是要做好室内环境清污。雨水过后,室内如有积水滞留时要尽快清除积水,对被淹的场所进行彻底清污,及时清理滞留的垃圾和废弃物,以减少环境污染和传染病传播风险。
二是做好被淹物品的清洁和消毒。要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,首先需对室内物品进行全面彻底的清理,清理时对物品进行分类处置,对于不易吸水的材料,清洁以后要进行晾晒。对于容易吸水,难以清洗和干燥的物品,以及被洪水浸泡过的食品、饮料或药品,建议直接丢弃。被雨水污染的生活用品,清洁后要进行消毒,消毒的时候,对家具、墙面、地面、玩具等物体表面,可使用含氯消毒液进行喷洒、擦拭消毒,作用30分钟以后用清水擦洗干净。餐饮具,首选的是煮沸消毒,煮沸时间应该在15分钟以上。对于可能被污染的水龙头表面以及水嘴内壁可以用有效氯擦拭消毒,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干净,并打开水龙头冲洗管路及出水口。
三是做好居室的通风换气和受潮物品的晾晒。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,以减少潮湿和霉菌的滋生;将受潮的家具、地毯以及衣物拿到户外进行晾晒,防止霉菌滋生。
四是做好外环境的清理和重要场所的消毒。外环境一般以清污为主,对于重点的场所,在清污以后要做消毒处理。及时清理居室周边的雨水、垃圾,翻盆倒罐清除积水,以减少蚊虫孳生。必要时使用杀虫剂。对受淹的水源、厕所、牲畜养殖场所等应全面进行消毒。
在血吸虫病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地区,在做清洁的时候,要做好个人防护。谢谢。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
暑期一到,各地眼科医院咨询和预约近视矫正的孩子就会明显增多,请问近视矫正的方法有哪些,效果如何?很多孩子中高考后,或者大学生毕业,到医院做近视手术,如何看待这类现象,有哪些常见的误区?谢谢。
北京同仁医院主任医师
魏文斌
谢谢你的提问。近视矫正是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,常见的近视矫正方法,包括佩戴眼镜和进行近视手术。眼镜根据是否接触我们的角膜,可以分为框架眼镜和角膜接触镜,也就是隐形眼镜。角膜接触镜根据其材质和作用,又可以分为软性角膜接触镜和硬性角膜接触镜。软性角膜接触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一种隐形眼镜。硬性角膜接触镜采用的是硬质的新型材料,我们目前常常听到的OK镜就是一种硬性角膜接触镜。佩戴OK镜以后通过压力来塑形角膜,减少角膜的屈光度,可以做到夜间佩戴白天不需要戴眼镜,就可以矫正视力。研究显示OK镜具有防止近视进展的作用,但是由于它接触角膜,对于近视防控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仍然需要进一步验证。儿童在使用OK镜以前,一定要进行科学的、正规的评估,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意见。所有近视的患者一旦确诊,都应该配镜矫正,并且定期进行验光复查,否则时间一长,不仅会加快近视发展,还会影响儿童的正常视觉发育。
目前近视的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角膜的屈光手术和眼内的屈光手术。首先要注意的是手术矫正必须在18岁以后,而且近视度数稳定以后方可进行,并且要进行严格的术前评估。青少年眼球发育还没有结束,不宜进行手术。目前最常见的误区是很多人都认为手术可以治愈近视,实际上严格来讲,手术仅仅是“摘镜”,也就是说,通过手术的手段,把眼镜的屈光度施加到眼球上,让我们的眼球能够匹配过度生长的度数。因此,手术并不能解决近视本身带来的眼球结构的变化,对于近视手术以后仍然需要每年进行散瞳检查眼底,以防止出现近视相关的眼底并发症。谢谢!
中国卫生人才杂志记者
暑假期间,孩子们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,但是这也有可能成为近视加深的温床。请问在享受假期的同时,家长应如何引导孩子科学用眼,若出现假性近视,视力可以如何恢复?谢谢。
北京同仁医院主任医师
魏文斌
假期是同学们近视防控的重要时期,因为假期很容易导致近视的发展。暑假期间,家长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科学的用眼方法,这是预防近视最重要的手段。第一,要增加户外活动。青少年户外活动平均每天应该至少保持3个小时,在户外活动期间,孩子们能够接受足够的自然光刺激,同时也可以让眼睛不断看远、看近,来锻炼我们的调节能力,这些都是防止近视发展的有效手段。
第二要减少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。暑假期间孩子们有作业需要完成,为了预防近视,近距离用眼要遵循20-20-20口诀,也就是近距离用眼20分钟就应该将视线注视到20英尺,也就是6米之外,至少注视20秒。减少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,是防止近视发生的关键。
第三要保持良好的采光、照明。不要在过强、过弱的光线下看书,室内照明40W日光灯应距离桌面1.4米;如果使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,应该将屏幕亮度适当降低。
第四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饮食。充足的睡眠是缓解视觉疲劳的最佳方法,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,避免高糖饮食,过高的血糖会影响眼球的韧性。
假性近视是由于孩子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导致的睫状肌痉挛所引起的。在儿童青少年进行验光检查以前常规进行散瞳,散瞳以后就可以解除睫状肌痉挛,假性近视就自然消失了。出现假性近视以后,要及时调整生活习惯,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,否则长此以往,假性近视也会转变为真性近视。谢谢您的提问